這兩家藥企的藿香正氣水慎用 食藥監總局已責令召回
封面新聞記者 盧蕩 許雯
8月8日,封面新聞記者從國家食藥監總局獲悉,吉林省鑫輝藥業有限公司和四川禾邦旭東制藥有限公司因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及藥品GMP相關規定,被責令召回已銷售的藿香正氣水,并被立案查處。
而封面新聞記者調查發現,截至8月8日,依然有互聯網藥品銷售平臺,在銷售吉林鑫輝藥業有限公司的藿香正氣水。
藿香正氣水是百姓常用祛暑藥,幾乎是家庭必備藥物。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此次召回源自食藥監總局對兩家企業的飛行檢查。檢查發現的問題,包括“私自生產甘草浸膏和廣藿香油”、“生產質量管理相關數據記錄不可信”等。
甘草浸膏、廣藿香油購進量
與藿香正氣水產量不匹配
檢查表明,吉林鑫輝藥業有限公司企業財務發票顯示的甘草浸膏、廣藿香油購進量與藿香正氣水產量不匹配。
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10日,企業共生產藿香正氣水437批次,合計12793.78萬支(10ml/支),按法定標準投料量,生產上述批次產品需投廣藿香油972.3kg,甘草浸膏12649.44kg。企業提供的甘草浸膏、廣藿香油財務發票顯示,2015年至2017年6月10日,企業從寶雞金森制藥有限公司購進甘草浸膏共計3.325噸,從廣東同德藥業有限公司購進廣藿香油共計275kg。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10日,財務發票顯示企業購進甘草浸膏為11筆,共計2.375噸,廣藿香油為7筆,共計225kg。
也就是說,若按企業票據上中藥提取物購進量計算,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10日,企業生產藿香正氣水甘草浸膏投料量約為2286.5kg ,廣藿香油約為271.36kg。顯然,兩者數據對不上。
甘草浸膏、廣藿香油購進數量
與企業提供的入庫數量存偏差
檢查還發現,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10日財務票據顯示,甘草浸膏、廣藿香油購進數量與企業提供的《物料分類明細賬》中甘草浸膏、廣藿香油入庫數量存在偏差。甘草浸膏相差量10525kg;廣藿香油相差數量為725kg。企業乙醇《物料分類明細賬》顯示,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10日,企業購進95%乙醇量為825207.7kg,庫存量為5118kg。依據藿香正氣水提取批記錄、遼源市食藥監局問詢記錄,企業乙醇不回收使用,每批次藿香正氣水滲漉工序白芷等四味藥材需95%乙醇量為46721.7kg,企業已購進乙醇量最多能生產18批次。2016年1月至今共生產藿香正氣水滲漉產品(滲漉批量為:360萬支/批)37批次。企業購進95%乙醇量存在20批95%乙醇的缺少物料來源。
目前,該公司因違法違規被立案查處。
拒絕、逃避檢查
編造相關企業票據、私刻專用章
同樣被立案查處的還有四川禾邦旭東制藥有限公司。6月上旬,國家食藥監總局核查中心和四川省食藥監局對位于資陽的該企業進行了檢查。
檢查發現,該企業存在拒絕、逃避檢查,銷毀編造的相關企業票據和私刻的相關企業業務專用章等實物證據。
檢查組在查閱該企業“寶雞金森制藥有限公司送貨單”時發現,部分單據與檢查組在寶雞金森檢查現場取得送貨單存在差異。在檢查組指出其編制的票據與真實票據間的差異后,企業承認為降低成本,私自生產甘草浸膏和廣藿香油,并偽造相關中藥提取物生產企業的票據以應對檢查。當檢查組要求交出偽造的“寶雞金森制藥有限公司送貨單”原件和私刻的“寶雞金森制藥有限公司出庫專用章”時,企業拒不交出。
食藥監部門調查認為,該企業藿香正氣水長期低于成本價銷售,其生產質量管理的相關數據記錄不可信。
對上述兩家企業,食藥監總局已責令召回銷售的藿香正氣水。
仍有互聯網藥品銷售平臺
在出售上述企業藿香正氣水
8月8日上午,封面新聞記者調查發現,已有互聯網藥品銷售平臺下架上述企業生產的藿香正氣水。但同時記者也發現,依然有網商平臺在出售。
在某藥品交易網,記者查詢到安徽一家醫藥公司的網上店鋪,還在銷售吉林鑫輝藥業有限公司的藿香正氣水。10支裝的標價為每盒2元,其庫存顯示還有12件。
來源:封面新聞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howge